电话:0371-67120029


手机1:13592411096
手机2:13333866612
电话1:0371-55671939
电话2:0371-67120029
地 址: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河南烟草对面30号

园区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园区新闻
中国丧葬礼仪的变迁
发表时间 : 2018-06-01 10:10:40 * 浏览 : 232

丧葬是人生礼仪的终结。当一个人走完人生旅途,*终告别社会时,亲戚友人要哀悼、纪念、评价亡人,寄予哀思。丧葬包括殓殡葬拜诵哭泣等一系列的仪礼。在程序上汉族地域有小殓、大殓、报庙、殡、引发、葬、祭七、守灵三年等;丧礼用具有丧葬玉、哭丧棒、丧盆、招魂幡、纸钱、纸马、供花等;丧式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风葬、塔葬、悬棺葬等多种。另外关于丧服、超度亡灵、哭丧、送葬都有诸多的方式与规则。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而是弃之荒野。《易· 系辞》:“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孟子说:“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在万物有灵观念的作用下,人们以为死者也有灵魂,并把死者的灵魂称作鬼魂。人们把因不测事故而夭折者称为死,即其生命彻底完毕;而对那些正常死亡者,则以为他们的生命并没有死,而是转化成为另一种方式,变成了祖先。而祖先又具有种源的意义,就像一粒成熟的种子,它既是生命的终点,又是生命的起点。人的生命是一个圆形的循环过程,人们对死者祖先的崇拜,也就是对生存、繁衍的崇拜。从这一角度,可以说丧葬礼仪是中国人的生命观、生殖崇拜的表现。考古挖掘证明,早在1.8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晚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状态的山顶洞人已把自己寓居的山洞的深处用作公共墓室。其尸体上及周围撒有红色的赤铁矿粉屑,正是人们生命循环观念的表现。人们以为人的生命从母体的大洪(红)水中降生,死后还回到红色中去,回到降生的处所去。在距今7 000~5 000年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中,挖掘了2 000多座墓葬,其中大多数是土坑葬。这些葬坑都距寓居区不远,是公共墓葬。死者的头都朝同一方向,这或许是人们心目中鬼魂应飞升的方向。关于夭折的人则以瓦罐等盛放尸体,盖上留有供其鬼魂出入的孔,将他们埋于住房左近,不得进公共墓地。由于夭折者不能成为祖先,不具备作为氏族种源的资历。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土坑葬已提高黄河流域、东南沿海及东北宽广地域。与父系社会相顺应,呈现了 一男一女或 一男多女的合葬现象。黄帝至夏商时的丧葬已呈现了棺椁椁,《礼记·檀弓上》中就有有虞氏瓦棺,夏后氏椁周,殷人棺椁的记载。这一时期还对冢墓的尺寸中止了规则:商汤之冢“方各十步,高七尺”(《史记 ·殷本纪》)。
周代是丧葬礼仪的成熟期。《中国风俗史》有:“丧葬之礼节,皆整理于周。由贵贱亲疏,而有种种差别。其中情之厚,世界所未见也。周公立制,节目详备,哭泣擗踊皆有法。”人死则必先复。这是为死者招魂的仪式。招魂时由复者拿着死者的衣服,一手执领,一手执腰,面向幽冥世界所在的北方,高叫死者的名字,叫他的灵魂回来。这样反复多次,再由另一个人接过衣服给死者穿上。这 一仪式表示为挽回死者的生命而作*后一次努力。招魂之后是为死者沐浴,修剪头发、指甲,以示洁净反本。含饭是在死者口中塞上珠、玉、米、贝等物。周代典制规则,天子饭黍含玉,诸侯饭粱含璧,大夫饭稷含珠,大子之士饭粱含贝,诸侯之士饭稻含贝。人死后第二大,正式穿着入棺的寿衣,称为小殓。诸侯五日小殓,天子七日小殓,小殓之时,死者的近亲抚尸擗踊(捶胸顿脚)痛哭,表示极度悲痛。小殓过一天,举行入棺仪式称大殓。大殓礼毕,称既殡。周代丧礼关于居丧守丧的规则是:上自天子下至庶人,无贵贱上下之别,凡父母君师之丧,皆以3年为定例。父母之丧叫制丧,君之丧叫方丧,师之丧叫心丧。丧服则由亲疏论其差异,首先父母之丧著斩缞之服25月,谓之3年之丧,理论上是两周年加上第三周年的头一个月。斩缞裳是苴绖即粗麻编的带子两根,一根系在腰上,一根系在头上以围发束冠;杖则是后世称的哭丧棒,只需孝子用杖;冠绳缨指以麻绳为缨的丧冠,冠身也用粗麻制成;营屦,是用营草编成的草鞋,粗陋而不作修饰。斩缞裳用*粗的生麻布制造,都不缝边,用以表示哀痛之深。3年丧期中,饮食也有限制。据《礼记·间传》记载,首先绝食3天,到既殡以后才喝一点粥。1年以后可以食菜果,2年以后可以用酱醋调味,丧期满才干饮酒食肉。其次,祖父母、伯叔父母、昆弟之丧,着齐缞之服13月,谓之期丧。齐缞也是麻制丧服,较之斩缞所用麻布稍细,衣服的边缝齐。第三是从父昆弟之丧,着大功之服9月。丧服为布制。第四是再从昆弟、外祖父母之丧着小功之服5月,丧服为白麻布。第五是三从昆弟之丧着缌麻之服3月。这是*轻的一种丧服,用*细的麻布制成。除父母之丧外,王崩,群臣诸侯皆居丧3年,嗣王不亲政,谓之谅闇,百官皆听于冢宰。诸侯死也如此。周代丧礼的差别是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殡,五月葬;大夫三日殡,三月葬。
两汉时期,丧葬礼仪发作了一些变化。首先是服丧三年曾经极端少见,不论是为父母还是为诸侯天子,人们都不再遵守三年服丧的旧制,汉代没有明白制定服丧的规则,一切听凭个人自己的布置,政府不倡导也不由止。第二个特征是文化渗入到丧葬当中,礼仪的成份削弱。呈现了挽歌、行状、碑文、墓志铭。还呈现了为坟葬相地吉凶的堪舆。随着宗法制的实行,宗族祭奠的兴盛,呈现了墓上种柏与作祠堂。墦间之祭起于周人,而汉人尚墓祭。汉人以宗庙之礼,移于陵墓。大臣到陵墓告事于先王之灵,官吏到祠堂会宗族故人,有大官供奉帝王,又有帝王为臣子祭奠的。人情所趋,构成习尚。两汉时期的丧葬气氛是自由的,不像周代丧礼气氛慌张,恳求呆板。经过丧葬也可以体会到两汉时期的开放肉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轻视礼法,丧期不废乐,不由酒肉,以致可以国恤宴饮。这一时期呈现了停丧不葬之俗和迁葬之俗。迷信也很盛行,以为活人有病是死人作祟,要开冢剖棺洗枯骨,名曰除祟。这一时期厚葬之俗*盛。相墓术很盛行,呈现了相墓大师郭璞及其著作《葬经》。《晋书·郭璞传》称郭璞葬母于暨阳,离水有百步,其结果沙涨数十里。晋明帝曾微服观看以郭璞《葬经》为目的修建的陵墓。《晋书·周本传》载陶渊明听老父之言,葬其父于牛眠之地,终于成为三公。《南史·齐刘后传》、《南史·荀伯玉传》等对孔恭、高灵文及富阳人唐寓之祖父之相墓,也都有记载。此时的相墓术引发出了种种迷信的说法,更被后世附会,以为穷达寿夭,都是卜葬的结果,于是为了趋吉避凶,有耐久淹泡尸体不葬的,有葬后以为不利再卜葬迁墓的。
宋代丧礼尽废。士大夫居丧,食肉饮酒与平日一样,也没有人见怪,以致丧礼中必有一项是寿宴,服丧者以大吃大喝祭奠死者,有的以娱尸以乐,有的乘丧即嫁娶。当时信佛,凡有丧事无不供佛饭僧,说是为死者减罪资福,使升天堂,不这样就会下天堂,受剉、烧、舂、磨之苦。丧事必请和尚设堂唱经,超度亡灵。宋代丧祭用纸钱。纸钱来源于汉代埋瘗钱,南齐东昏侯始实行之。唐玄宗时,王玙为祠祭使祈祷,或焚纸钱。五代以来,寒食节野外祭奠都用纸钱,到宋代,纸钱已盛行于民间。火葬之俗,宋代*盛。明代,火葬愈加进步。
中国丧葬礼仪还包括掩埋制度。春秋时已呈现了土丘坟。《礼记·檀弓上》记载了孔子曾见过四种外形不同的土丘坟:有的坟头呈四方形高高隆起;有的坟头狭长,峻峭而上平;有的宽广低矮,有的薄而长,孔子为其父母合葬修的坟头有四尺高,孔子死后,葬地也起坟堆。土丘坟一经呈现便传播很快,并且人们还在坟头上种树,以作为标志,意味死者生命的再生。秦汉以后,则无墓不坟了。坟墓等级分明,官位越高,墓地越大,坟头越高。帝王坟墓范围*大,称为“陵”或“山陵”。*早称陵的是战国初期赵肃侯的寿陵,秦代从惠文王起,诸王葬地都取某陵。秦始皇陵在今陕西临潼,原名郦山,前后修建40年,曾征发70多万人从事这一浩荡的工程。经过2 000多年的风雨沧桑,往常还有64.9米高。土丘坟的外形从战国时起以方形为贵。自秦始皇陵直至宋代的帝陵,多是在墓室上划出一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基址,然后层层夯筑黄土,下大上小,直到一定的高度,封土堆的顶部仍呈正或长方形的平面。整个坟丘像是一个被截去顶部的方锥体。明代开端,帝王坟丘改成圆顶。其上满栽树木,以求生气勃勃。
墓式的展开,往常汉族大都实行火葬,少数实行土葬。少数民族则因信仰不同,实行着各种不同方式的墓式。
中国的藏族实行天葬,又称“鸟葬”。行将尸体支解、剁碎,拌以酥油、粑,撒喂飞禽,当骨肉食尽之时,就是死者的灵魂“升天”了。此俗沿续至今。土族、普米族、怒族、羌族、拉祜族、裕固族、畬族等也行此俗,只是细致葬法不同。
风葬盛行于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人死以棺木盛尸,或以柳条树皮裹尸,择树为桩,架棺或尸于其上,任风雨腐蚀,使其速朽,以为这样可以使死者化为天上的星斗,庇佑后人。此外,基诺族在处置正常死亡的人时,也用风葬。
拾骨葬是壮族的主要葬式。人死后入棺浅埋,三五年后开棺,去骨上腐肉,按坐姿置于陶瓮中,以朱砂洒于骨上,瓮盖内书死者姓名,生卒年月,然后埋入家族坟地。拾骨时,以被单罩于棺椁之上,谓鬼畏光,恐其逃遁,由拾骨老人将骨殖入骨甏。
悬棺葬是云贵川的少数民族中普遍盛行的葬式。人死入殓后,悬棺于岩壁之上或崖洞内,即在峻峭的山崖上凿洞插桩,置棺其上,或寻觅自然岩洞、崖缝,置棺其间,低则20余尺,高达100余尺。
屈肢蹲葬盛行于永宁纳西族、广西瑶族、土家族的葬式。葬法是骨殖呈人蹲坐姿势,头略前倾,腰稍弓,两臂垂交于胸前,呈抱膝状,双足弯曲呈蹲式。
以上所举少数民族的葬式有一个共同特性,即他们都置信有鬼魂的存在。不同的葬式,基于他们对鬼魂的不同认识,采用不同的葬式处置鬼魂。汉族的火化标明,人们大都已不置信鬼魂的存在了。由此可见,在同一历史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对葬式与丧俗观念呈现出时间上的差别。即汉族已进化,而少数民族的观念则仍停留在古代,如屈肢蹲葬是新石器时期就呈现了的葬式。悬棺葬在三国时沈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中即有记载:“仍悬著高山岩石之间,不埋土中作冢墩也。”据研讨者以为,悬棺葬自春秋时已呈现,有的少数民族延袭至今。这也是当今中国丧葬的主要特性。
丧葬是传统礼仪中对后世影响*大的礼仪之一。自其降生便与祖先崇拜别离在一同,“肩负”着礼教的重担,以葬式、丧礼、丧制替儒家宣扬孝道。丧葬又是鬼灵观念的产物,对后世迷信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