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371-67120029


手机1:13592411096
手机2:13333866612
电话1:0371-55671939
电话2:0371-67120029
地 址: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河南烟草对面30号

园区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园区新闻
临终关怀与尊严死亡1
发表时间 : 2013-12-05 07:47:47 * 浏览 : 341
    本文旨在探讨死亡常为人所避讳、疏忽、缺乏心理准备的原因,认识死亡无所不在,与每个有情生命息息相关的贴切实情,进而探讨如何借着死亡认识生命真义,乃至如何帮助自己或临命终者面对死亡俾能死得安详、宁静,让生命活得有意义,死得有尊严。
    
     一、 引言
    
     乐生恶死乃人之常情,人们欣慕生命,厌恶死亡的情形处处可见。世上有不少人都很避讳死亡,认为那是「不吉利」、「触霉运」同等意思,以为只要不谈这个话题就可平安无事似的。遇见人家生子女,或是久病得愈,总是表示欢欣祝贺之意;但遇见人家不幸死伤灾难变故,则流露哀戚之情。
    
     死亡是人世间**确定的事,只是不晓得何时与如何而已。尽管如此,人们对于死亡依然还有许多困惑与迷思。一般对于死亡的反应不是装做不知道,尽量不谈它,好象世上根本没有「死亡」这回事,否则便是充满疑虑、恐惧,不愿正视它。正因为如此,一般人对于此一主题的探讨,依然不足,了解也很肤浅,故只要一遇上突如其来的失落或死亡时,难免显得张惶失措,任由医护人员、殡葬人员摆布,缺乏对于生命的尊重与体恤,故对临命终者及生人的处理与对待,也难做到生死两相安,令人遗憾。
    
     二、 死亡的困惑、无知与误解
    
     正因世俗忌讳死亡,故一般人对于死亡难免有些错误的想法与不适当的处理与对待,有必要审视与扭正,俾便如实了知生死实相。
    
     1. 错误的认知
    
     人们对于死亡的反应,因人、因文化信仰而异,不是憎恶、恐惧、避讳,就是漠不在乎。一般人常有的幻觉是认为死亡乃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我还年轻,健康情况良好,死还很遥远呢?事实上,这种看法跟实际情形多少还是有些差距的。白晓燕、周大观岂预测到他们会那么短命?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故国人对于生前死后的状况,虽不否认,但普遍抱持「敬鬼神而远之」、「非其鬼而祭之谄也」的态度,并不积极深究,故对生死学、临终关怀、死亡教育等主题的探讨,大体说来还是很缺乏,了解也相当有限的。
    
     即使到今天,人们对于生前死后的状况,包括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依然还有许多难解的迷惑,例如死后是否还有来生。有些宗教认定人死后只有两种选择,不是去天堂,便是去地狱。并且极力颂扬天堂殊胜可爱,值得向往与追求,认为那是保留给信徒的;地狱则是所有不信教者的共同去处,**得翻身。
    
     这种说法,为什么仅因注册登记挂名在某一教派下,而不管其人是否品性端正、有慈悲爱心,就能得救,似乎很不公平,也不合理。而且奖善惩恶的威柄,操之于不可知的力量,而不是各自心术净化、行为端正与否,似乎与「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业力各人了」的常识认知有点落差。这类假设,与目前临终医学的了解认知,差距甚大,对于生死迷团的了解,依然只是添增困惑迷雾。嘴巴说死后会上天堂,心里却依然表现出一百分的不愿意与无奈,充满死亡的畏怖、恐惧、焦虑,丝毫没有一点赶快驰往天国享乐的决心与意愿,迫不得已必须走时,也是显得很害怕,走得很不甘心。
    
     这种心态尤其表现在对濒死者的急救方式上,好似深恐着死后不可知的世界似的,于是类似酷刑、粗鄙、无知的电击、强心针、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等各种缺乏体恤,却很可能添增濒死者极端痛苦的急救折磨便都使用出来,无非只是让濒死者能多茍延残喘几分钟就算几分钟,一点没有任何就路还家的欣悦之情。何以对死亡那么恐惧,索甲仁波切认为根本的原因便是不能了知心性,对于自己是谁一无所知。这即是一般人对未知情况常有的忧虑、恐怖。
     有些人则轻率认为死有什么好忧虑的,时机到,该死的时候,自然就会死亡,有什么好怕的。这样的想法与态度,乍看很动听,别人的不幸,事不干己,还好说风凉话,但真正碰上失落离散、缠身恶疾、久病不愈时,却不见得受用。这种漠视死亡的谬误,索甲仁波切认为理论很美,不过一旦面临死亡关卡时就破灭了。
    
     有的人认为自己年纪尚轻,身强体健,死亡还很遥远。每天在忙与盲中迷失自己,殊不知「棺材是要装死人的,而不是要装老人的」,西藏有句谚语说:「明天或来生,那一个先到,我们从不知道」,即是这个道理。因此对于突如其来的绝症或丧身失命,便难以坦荡承担,心里想的无非是「为什么会是我?」例如,几年前画家席得进染患鼻烟癌将死时就说:「我真的走得很不甘心」。
    
     另有一种看法则是过于乐观看待死亡,认为那很美,是一种重担的解脱,至少比目前所承受的痛苦要好些,因此就选择及早结束生命作为解脱,这实是对生命的误解与不尊重。自杀者的痛苦也许暂时避开了,但留给生者的悲伤与痛苦则是漫漫长夜。
    
     有些人甚至持虚无想法,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那有死后或来生,因此,死有什么值得在意的。
    
     2. 欠妥的对待与处理
    
     正因内心对死亡充满不安与恐惧,故对死亡的对待与处理方式,也难免不很适切,丝毫显现不出哀戚之情或是庄重尊敬意味。吵吵闹闹,看似很热闹,但对生者、死者是否真有助益或受用,就不得而知了。
    
     死亡的原因至多,善终、病死、横死,不一而足。一般判定死亡是呼吸、脉搏、心跳停止、脑死等。虽不以呼吸停止为**依据,但却是衡量死亡的重要参考。目前医学界已经明白,一个人死亡时,其组织及某些器官并不是同时死亡的。此一原来只有生命医学关心的话题,随着器官遗植科技的来临,已日趋重要。器官的摘取移植,首重时效,尤以需氧孔亟的脑细胞为甚。其它眼角膜、心脏、肝、肾的移植,也须在死亡之前摘取移植才有用。因此,医学界通常以脑死,神经系统失去反应,失去知觉来宣告一个人的死亡,俾能及时摘取可用器官给予需用的人。死亡点的拿捏,便与器官有效摘取及对死者是否体恤很有关系。
    
     目前大都会的生活环境,便很难充份体恤临命终者愿意在家里自然死亡的意愿。越来越多病患是在医院过世的,死亡不再是家庭每位成员都可共同参与、学习的经验。并且,医院通常也不易配合丧家特殊信仰习俗的要求。丧葬处理变成是与死者漠不相干的人,如医生、法医、祭司、丧葬业者的专业。目前的医护急救,尚少给予临命终者心理上的支持。遇到亲朋好友临命终时,不敢前往探视、关怀的所在都有,好象怕见鬼似的。或是前往探视了,却有过多不宜的情绪反应,徒让临命终者死得不安宁。死后仪式则极尽浮夸铺张,流于俗套,如孝子团、脱衣舞电子花车等,不伦不类。哀戚之情,已随着丧葬仪式的形式化与僵硬化而失掉实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