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371-67120029


手机1:13592411096
手机2:13333866612
电话1:0371-55671939
电话2:0371-67120029
地 址: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河南烟草对面30号

园区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园区新闻
回民公墓:浅谈死亡教育简介2
发表时间 : 2013-12-13 04:09:35 * 浏览 : 278
 
     2.死亡教育的重要性
    
     希腊哲学家塞尼卡曾说:“生命历程中,人也必须不断学习如何生活,更令人意外的是,整个人生历程中,人必须不断学习死亡。”学习生存和学习死亡其实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对死亡的认识,我们去思考存在。体认死亡是体认生命的意义,而接受死亡会让我们承担生命的责任。生命离不开死亡,死亡让我们记住生命的有限,意识到时间的有限,促使我们好好珍惜现在,进而改变人生观。学习生活一定要真实地面对死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死亡却越来越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数百年来,临死和死亡是家庭成员和朋友共享的体验,临死者在*后一刻总有许多亲人,包括小孩围着他。而在如今科技文化急剧进步的社会中,死亡已非往昔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被处理,而多数是在医院冰冷的医药科技处理之下被排斥在家庭之外,今天许多成年人和绝大多数的儿童都不在有这样亲密的死亡体验。以美国为例,十分之八的人死在医院或小型私人疗养院里,这类死亡被处置得毫无个性可言。外面是热闹非凡,而里面却是可怕的孤独;没有人来安慰临死的人,没有人来哀掉亡者。死亡教育越来越有其重要性和迫切性了。
    
     艾迪与阿莱斯在其合著的《死亡教育》一书中,综合个学者之说法,提出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如下:
    
     ⑴帮助人们面对自己的死亡,个人可以使用有效的问题解决技术与处理方式,来摆脱内在的冲突与死亡的恐惧。对于死亡的恐惧是许多人共有的经验,这除了进化的原因之外(对死亡的恐惧可以增强生物的避难意识),更有文化积习而来的原因。就生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个人而言,之所以会害怕死亡,其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三项:①未知的恐惧。我们的文化中有许多的传说和禁忌,人们弄不清死亡到底如何,死亡的世界如何?连自己的亲人死后也可能变成厉鬼来害人,死亡自然是非常恐惧的。②失落及分离的恐惧:人死亡是总体的失落,我们要割舍掉人间拥有的一切,人世间的人、事、物皆要舍下。如果一个人平常就不能处理失落,对于死亡自然会更加恐惧。③死亡的形貌及死亡过程的恐惧:未了心愿的遗憾及对人生过程的悔恨,来不及补救之恐惧。因为人们不做死亡的准备,不事先立遗嘱,一旦死亡发生则发现许多未了心愿的遗憾已来不及弥补了。
    
     ⑵日常生活中的音乐、艺术、文学,对死亡的描写、宣泄、以及媒体对死亡的大肆报道、渲染,而成人对死亡却噤口不谈,在如此的现实情况下,更需要通过死亡教育使我们正视这些冲突,而以较健康、正常的观点来从死论生;并帮助一般对死亡与濒死毫无所知的人了解有关的术语、内容。
    
     ⑶帮助人们,使这可以公开地为自己的死亡做好准备。准备分为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物质准备包括如何预先立下遗嘱、宣告自己将来希望选择什么丧葬仪式、遗体要如何处理;如患重病者是否希望仍继续用医药方式“延长”生命,平时就做好这些准备,心里就会坦然无俱,万一碰到真的死亡来临,家人也不至于慌乱了。精神准备:发展心理学家爱立克森认为,人成长发展的*后一个阶段即为统整。若一个人即将死亡时,回头一看,感到过去生命毫无意义,肯定会感到一片混乱与失望,这是人生*大的悲剧。因此,对死亡的精神准备,就是要对生命的重新评价与统整,以使对生命心满意足。
    
     ⑷协助专业或非专业的看护者(包括家属),使之能够坦然地给临终病人及居丧者提供合适有效的情绪支持。
    
     ⑸因为死亡宣告着生命的结束,所以人们透过思考死亡,可以更有效地去评价自己的生活,鼓励人们形成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
    
     ⑹死亡教育思考生存的价值与意义、提升生命的品质,为人们的生命作*有价值、*有意义的思索与规划。正如哲学家康登所言:探索死亡,人将会认真地检视对生命的义务。
    
     3.死亡教育的目标
    
     死亡教育如今仍在不断地得以发展,因而其目标也没有**不变的标准。但大致的看法是:学生对死亡及濒死有正确的认识,并能了解哲学、文学、宗教等领域对死亡的看法,以期能建立学生适当而健康的死亡概念及态度,获得有关死亡的医学和葬仪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能在哀掉中镇定地处理有关死亡的事件,并进而能促使社会改变对死亡所持有的错误迷信观念,进而用积极尊重的态度对待死亡。
    
     莱维坦及吉布森认为死亡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五项;①使儿童及青年了解有关死亡及濒死等方面的基本事实。②使个人能获得有关医学及葬仪等方面的知识及讯息。③帮助个人澄清社会上及伦理上的一些有关与死亡的问题。④使儿童及青年能坦然面对重要他人以及自己的死亡,进而能有效地处理这些死亡事件。⑤透过绅审视个人的价值及先后缓急的人生目标,以增进生活的品质并提升生命的意义。